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成果 >> 正文

关于激发基层干部队伍活力的思考

 【发布日期:13-11-19】 【字号: 】 【关闭此页【点击数:

  市委党校 李昌伟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基层干部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直接实践者。创新基层干部激励机制,激发基层干部队伍活力,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干事兴业,对于促进党的政策有效落实、适应形势任务发展变化、密切党群关系、夯实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影响基层干部队伍活力的主要因素

  (一)思想政治教育缺位,部分基层干部思想情绪不顺工作目标不明确。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有所弱化。一些单位平时很少有针对性对干部进行思想教育,政治理论学习也很少开展,即使召开民主生活会等亦或多或少流于形式;有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平时疲于应付具体事务,疏于同干部交心通气,对干部思想把不准、情绪摸不透;有的领导班子责任心不强、怕得罪人,对干部该教育的不教育,该引导的不引导,该制止的不制止,任由干部队伍中的不良情绪蔓延。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如有的干部付出少、牢骚多,时而不时向组织提要求,给领导摆困难、出难题;有的干部心态浮躁,只“谋人”不谋事,缺乏务实的工作作风等等。

  (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基层干部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基层干部出路不宽,考核效果不明显,部分干部对前途信心不足工作积极性不高,主要体现在“四没四难”上:一是经济上没甜头,基层干部积极性激发难。国家在设立干部工资制度时本有向基层倾斜的初衷,但实际执行的结果,却是进一步拉大了不同职务级别干部的工资差距,(如科级、县处级、厅级干部的职务级别工资档差很大),再有就是实行津补贴政策也带来了一定的收入差距,省市与县乡基层差距很大。以雅安市为例,市级部门比各区县及乡镇津补贴平均高出近五千元左右,这样就进一步拉大了基层干部与省市干部的收入差距。总的来说,县乡基层干部薪水报酬低、福利待遇少的现实,直接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基层干部的稳定。二是政治上没奔头,基层干部积极性调动难。当前,组织部门选用干部时在年龄上或多或少存在“一刀切”的做法,无形中让基层干部的政治前景变得短暂而且脆弱。随着县乡领导班子配备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班子职数进一步精简,基层干部要走上更高的领导岗位,机会是非常少的。在县乡基层,干部升迁的“天花板效应”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乡镇干部中,除党政主要领导外,多数基层干部升迁的机会是渺茫,一干就是一辈子。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导致基层干部工作激情和进取心的不断下降,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三是工作上没劲头,基层干部积极性发挥难。基层工作往往比较具体繁琐,一些基层干部由于在学习培训、能力提高上还有欠缺,工作能力相对相对滞后,很多时候靠经验办事,在解决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时,往往办法不多,效果不佳,因为怕工作中出差错,导致不愿工作、不敢工作;有些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相对飘浮,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方法简单,办事拖拉,出现急事慢办、特事普办,甚至久拖不办的现象,这些问题无形中成为积极工作、服务群众的绊脚石、拦路虎。加之一些上级领导只知给基层干部压任务,对其工作不关注、不支持,不注意关心、关爱基层干部成长,目前这种现象仍较为普遍,这就使得不少基层干部感到“灰心”和“冷心”,工作积极性难以发挥。四是体制上没靠头,基层干部积极性保护难。目前在基层干部队伍管理中,监督激励机制还远未健全并落到实处,如年度考核或多或少流于形式,一些单位年度评优轮流“坐庄”,加之干部考核力度总体偏小,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使用轻监督的现象,考核的结果往往对干部职务升迁作用影响不大,因为考核方面存在的问题,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干部努力程度和实绩状况,使部分干部认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挫伤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基层干部没有危机感,影响基层干部的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基层干部交流少、交流面窄,不利于激发活力。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干部交流能有效激发干部活力。对于领导干部的交流,组织部门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的来说,基层干部交流少、交流面窄,不利于激发活力。比如说在干部交流中,公务员队伍中一般干部和事业干部的交流,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有很多干部尤其是事业单位的干部,一辈子在同一个单位,甚至在同一个岗位工作,势必影响工作激情,也不利于其才能的全面发挥。

  二、激发基层干部活力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一)加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不能空洞化,而要结合实际具体化。要在树立单位党组织威信的基础上,通过树立典型、开展活动、作风建设、学习培训等形式开展教育。教育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珍惜组织给予的工作机会,强化为群众服务意识,激发干事创业的工作激情。

  二要加强干部心理疏导。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上级领导干部应结合基层干部思想实际,以深入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等系列为契机,经常与干部交心通气,及时帮助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培养干部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正确对待个人进步与成长。

  (二)进一步完善干部激励机制

  1.加强岗位培训,完善能力激励机制

  结合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现状,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岗位培训,进一步增强基层干部学习培训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一是更新培训内容。要根据干部实际需要和个体特点,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制定出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能力的培训方案,积极推行个性化、差异化培训,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重点是要加强对基层干部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的培训,重构基层干部知识结构,提高基层干部能力素质。二是拓宽培训渠道。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的干部教育职能,整合市县党校教育资源和科研成果,通过组建基地、联合办学、委托培养、专题培训等多种途径,逐步建立“大联合、大培训”网络。大力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建立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大型企业高管、高层党政领导到党校讲课讲学的长效机制,积极选派基层干部到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学习深造。三是创新培训模式。要坚持理论武装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积极采取选派优秀基层干部到发达地区、上级党政机关和大型企业挂职锻炼,选调年青机关干部到乡镇机关或村任职,参与重点工程和中心工作锻炼,领办项目等形式,搭建干部实践锻炼的新平台,使基层干部在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困难和矛盾的最前沿,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

  2.严格立体考评,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一是科学设置考评指标。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考评指标设计要统筹兼顾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各地自然、区位、历史等方面的差异,赋予不同条件地区实绩评价指标不同的权重结构和工作侧重点,使评价指标逐步实现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转变到经济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并重上来;从单纯追求以物的发展为主转变到坚持以人为本和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上来;从重视短期效益转变到重视长远可持续发展上来;从笼统考评转变到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上来。

  二是积极完善考评办法。要坚持灵活考评的原则,根据不同层次、类型、对象,选择各自相宜的考评方式,安排各有特点的工作流程,避免考评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坚持定期考评与平时考评、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随机考评与经常性考评、领导考评与群众考评相结合,大胆探索考评新办法、新措施,不断提高考评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

  三是大力拓宽考评主体。要把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基层干部考评的始终,积极探索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参与民主测评、民主推荐、民意调查的途径和渠道,进一步落实社会公众在干部评价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形成对考评对象全方位、多层面的立体透视,实现基层干部考评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考评形式由“官评官”向“民评官”转变。

  四是合理运用考评结果。建立健全基层干部评价结果转化利用机制,切实把考评结果作为使用、调整、交流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实绩考评突出的干部,在适当时候给予优先提拔重用;对考评中群众反映较差,工作实绩排名居后的干部,视不同情况,严格按相关制度规定给予组织处理,真正发挥干部实绩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3.执行奖优罚劣,规范利益激励机制

  一是缩小层级待遇差距。要进一步优化薪酬设计,建立健全基层干部工资与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同步增长的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基层干部工资待遇水平;积极扶持县乡广开税源,在税收分配上给予合适的比例留成;将基层干部的国家政策性工资、福利、资金足额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按时足额兑现到位;健全县乡两级单位最基本的正常运转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向经济困难乡镇列支适当的工作补助经费,保证正常工作运转。二是推行基层岗位补贴。要探索建立倾斜于县乡落后地区、弱势部门的岗位补贴政策。对连续在基层特殊岗位、艰苦地方工作达一定年限的基层干部,试行浮动工资制,增加一到二级工资;对长期在基层工作,成绩比较突出的基层干部,增发适当的基层工作特别补助津贴;建立公职金和廉政金制度,对在职的基层干部每月发给一定的职务津贴,对“安全”退休的基层干部一次性给予一定奖金,鼓励基层干部认真履职,奉公守法。三是实行工作绩效管理。积极完善工作绩效管理制度,推进收入分配绩效化、公平化。以基层干部的基础工资为基准,将其他津补贴及年底奖金按工作实绩进行考评发放,实行浮动发放,拉开待遇档次,打破平均主义,改变那种“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状态,使每个干部都有责任感和危机感,做到“一流岗位拥有一流的人才,一流业绩享受一流的待遇”,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内在动力,调动干部积极性。

  4.实行竞争择优,强化政治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公开选拔任用机制。在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中, 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探索建立在“赛场”上见分晓、在业绩中争高下、在民意中知得失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干部任用应注重基层选拔,拓展基层干部上升空间。要将从实践中、从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选拔领导干部的做法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大从基层内部培养选拔领导干部力度,及时、准确地把县乡领导岗位上那些年富力强、文化层次较高、经验丰富、了解实情、联系群众的优秀干部选拔到上级机关任职,形成在基层一线、在艰苦环境中培养选拔干部的良好用人导向,从而把基层一线打造成培养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主阵地、主战场。

  二是严格监督管理,畅通基层干部出口渠道。要逐步建立健全干部反向激励机制,坚持以预防为主,事前为主的方针,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渠道强化对基层干部的监督管理。要加大对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工作干部的调整力度,特别是对违法违纪行为和不正之风,要坚决予以严厉惩处,彰显干部工作的公平正义,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使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脱颖而出,从而有效防止跑官、要官现象出现,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选人用人氛围。

  5.注重真情关爱,丰富情感激励机制

  一是以真情关怀温暖干部。要突出人本理念和人性化关怀,多了解干部的困难和需求,主动帮助解决基层干部夫妻分居、子女就学、偏僻乡镇工作时间长、生病就医等涉及切身利益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真心关怀、真心爱护,想其所想、帮其所需、解其所困,消其所忧,将组织的关怀送到基层干部的心坎上,激励他们振奋精神,集中精力工作。

  二是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以先进典型引导干部。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县乡基层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要突出宣传那些具有示范性、真实性、感人性和可亲性的榜样,增强宣传教育效果,激发广大基层干部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组织开展系列学先进、比贡献主题实践活动,丰富学习载体,创新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在广大基层干部中掀起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的热潮。

  三是以优越环境留住干部。要加大对基层党政机关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建设力度。在水、电、路、讯,以及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等方面,给予基层适当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为基层干部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要通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竞赛活动,努力营造全心留人的人文环境;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引导媒体扬善惩恶,在社会上形成关心、重视、支持县乡基层工作的浓厚氛围,增强广大基层干部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干事创业的热情。

  (三)加大干部交流力度

  推进干部交流工作,是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客观需要,也是激发干部队伍活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忽视干部轮岗、交流工作,有的干部从参加工作一直到退休,都在同一个单位甚至同一个岗位工作,没有激情,缺少创新,制约了事业的发展。因此,组织部门要对领导干部进行有计划地交流,使人岗相适,让人尽其才,这样才能增强干部的紧迫感、责任感,才能激发干部队伍的活力,才能促进干部保持创业激情和干事热情,形成所谓的“鲶鱼效应”。一是竞岗交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竞争上岗力度。各级机关内设机构中层领导职位一般应实行竞争上岗,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竞争上岗的范围可以扩大到部门领导职位和科级以上非领导职位。二是轮岗交流。部分业务性较强的单位,要在单位内部积极开展轮岗交流。三是内外交流。同级机关之间、党政群团之间、行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之间、行政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之间有计划地进行交流。四是异地交流。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方面因素,结合干部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打破地域限制,互派干部交流学习。总之,干部交流作为干部调配中一种常用的、最基础的方式,是激发干部工作热情,迅速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只要切实抓好,对激发基层干部队伍活力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