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党校充分发挥党的研究机构与智囊团作用,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改革为导向、以人才为关键,深入推进科研管理方式方法改革。围绕大局出题目,贴近现实做文章,在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领导决策咨询服务方面下真功夫,科研工作“一三三”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 搭建“一支团队”
市委党校立足构建大科研团队,成立了中共雅安市委党校科研咨政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市情研究中心、“4·20”中心。科研科主要负责国家、省、市以及党校系统科研课题工作;市情研究中心主要负责出版《市情研究》;4·20中心主要负责雅安灾后恢复重建及灾后发展振兴研究,构建起“一体两翼、双轮驱动”的科研格局。此外,整合各县(区)党校力量,各县(区)党校选择1-3名优秀教师进入两个中心。
二、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做好各类课题的申报。上年,完成省委党校课题申报16项,立项4项,省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申报1项,立项1项,市社科联课题申报16项,立项10项。二是做好各类理论文章的撰写。围绕四次党代会组织撰写理论文章3篇,围绕十八届六中全会撰写理论文章1篇,均刊发于《雅安日报》。组织撰写十九大的理论文章10余篇,5篇参加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理论研讨会,其余部分将向雅安日报投稿。此外参编《长征路线(四川段)文化资源研究(雅安卷)》、《芦山新路——“4·20”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方负责制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已正式出版),承接农民夜校教材的部分章节的编撰。三是办好《市情研究》。以服务决策为导向,充分发挥党校理论研究优势、政策信息资源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及重点难点热点冷点问题,设立相关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2017年,共印发《市情研究》5期,第1、3、5期获得了市委领导的肯定性批示,第5期《关于在雅安试点推行“山长制”的建议》获得了叶壮书记的批示,并转化为现实成果。此外,组织申报全省干部培训“好教材、好课程、好案例”,成功入围2项。
三、完善“三项机制”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按照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师德高尚、学有专长、业绩突出、享有威望的研究型、教学型和综合型教师。通过师资培训班、派员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传帮带等形式,大力培养有关学科的中青年研究人才。上年全年共举办师资培训班2期,参训人员60人;举办学术研讨会2场,参与各级学术会议10余场,参会20余人。二是完善科研协作机制。加强与市级重点部门和政策研究部门(市委政研室、市人大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市政协研究室)等相关单位的合作交流。组织召开了“喜迎党的十九大助推‘美丽雅安生态强市’建设热点难点问题座谈会”,征集了10余项市委、市政府关心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冷点问题。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与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的深度合作。组织召开了“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与发展振兴研究中心地震灾后发展振兴工作交流会,并与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在龙池村大学生服务学习基地,积极组织川大学生开展脱贫攻坚的社会调研和服务。截至目前,川大20多个学院的学生先后共计400余人次参加。加强与县(区)党校协作,实现上级党校的理论优势、科研业务指导优势与下级党校贴近基层的优势整合,建立以科研团队和课题组为核心的校际合作模式。三是完善学员参与机制。重点加强教学对科研的深化作用,促进教学相长,在各类培训班次中,积极构建专题研讨交流和师生共研课题的实践载体。在每次开班之前,研究确定研讨主题和指导教师,学员则根据各自工作职能和研究兴趣自由选择子课题成立研讨小组。学习期间,各研讨小组和指导教师共同围绕某一子课题开展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和探讨交流,最后形成研讨成果。《市情研究》选编学员文章3篇,学员论坛选编学员文章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