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武振坤:传承红色基因,勇为灾区"加油"

 【发布日期:22-09-19】 【字号: 】 【关闭此页【点击数:

武振坤,中共党员,中共石棉县委党校教师,退役武警特战队员。

武振坤是中共石棉县委党校军事教员和微党课教师,负责对学员开展军事训练,长期在安顺场红军渡讲授微党课《勇士现在出发》,一次次再现1935年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的英勇壮举。在教育学员的同时也教育了自己,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已经成为他的行动自觉和精神自觉。泸定6.8级地震发生后,他毅然加入了安顺场镇“勇士突击队”,一行14人像当年红军战士徒步急行军、强渡大渡河一样,冒着余震翻山越岭、乘坐冲锋舟劈波斩浪,于9月6日挺进灾区,承担机械燃油运输等救援任务,以英勇行动为灾区"加油"。

水陆并进,再现"勇士"身影

9月6日清晨,“勇士突击队从安顺场镇出发,沿当年的红军路前进


(图1 武振坤所在的勇士突击队集结)

新民乡,道路全部坍塌,车辆无法通行,只能乘坐冲锋舟前往王岗坪乡。“登上冲锋舟那一刻,我自然地想到我们讲述的红军战士登上木船强渡大渡河的情节。”武振坤说。冲锋舟拉出长长的波纹,两岸的群山迅速后退。昔日重峦叠嶂的青山已是满目疮痍,崩塌的山体、掩埋的公路、两岸积的山石……那一刻所有人都泪目了,武振坤深感任务艰巨,此刻的灾区有多少群众在等着他们救援,在盼着他们到来啊!那一刻的他只想快一点,再快一点……

草科乡离震中最近,山体滑坡损毁严重,道路不通、通讯中断,成了“孤岛”,救援形势极为紧迫。到了王岗坪乡,上游的水路还没开通,“勇士突击队”只能依靠双脚挺进。

武振坤和其他战士一样背着背包、铁锹、食物、水等近50斤重的物资,再度出发路上到处是塌方体,随时可能再次垮塌;隧道一团漆黑,只能凭借手机的弱光摸索前行。他们爬高山,越深沟,用双手在乱石间攀爬,用双脚在陡壁上摸索饿了啃几口干馒头,累了靠在山壁上喘几口气。武振坤知道,他们走的这片群山,就是当年红四团昼夜行军240里,挑战人类生理极限的地方。“他们行,我们也一定行!”他不时鼓励着战友。

尽管汗流浃背,手脚磨破,他们一刻也没有松懈,不畏艰险穿行于高山危崖之间。当徒经大岗山隧道时,前方不到五十米的山体滑坡处仍有滚石落下,但时间就是生命,战士们没有丝毫的犹豫,他们抓住滚石飞落的间隙,迅速通过。行至隧道中途,突发余震,一块飞石擦着武振坤的鼻尖飞过,身后的战士全都惊出了一身冷汗。然而他只是擦了擦飞石溅落在脸上的泥土,继续前行。历经8个小时,总计近45公里的奔袭后,勇士突击队终于在当天下午6点抵达草科乡政府驻地田湾河村,成为最先突进里的队伍之一。

运送燃油,竭力为灾区"加油"

到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到后,来不及休息片刻,武振坤和战友们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救灾工作中。夜幕降临,气温骤降,救援队伍陆续抵达。这些身着单衣的战士们,即使冻得牙齿打颤,也顾不上身体的寒冷,腹中的饥饿。他们用最快的速度为避险群众布置临时安置点、搭建帐篷、发放物资、救助伤员,发挥着主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通过他们努力,200余名受灾群众得到了妥善安置,安定了灾民情绪,也为后续救援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9月7日,指挥部下达任务——去原田湾乡渡口接应县城送进来的汽油。不顾一夜没有合眼的疲劳,武振坤再一次冲锋在前,和战友们一起徒步近14公里将260升汽油背回指挥部。第三天,和坪村道路抢险施工队急需燃油。通往和坪村的路上,一边是几乎垂直的崖壁和不断掉落的岩石,一边是湍急的田湾河。送油队伍如游龙一般在悬崖上急行军,他们冲过落石区,翻过塌方处,终于将280升燃油送到施工队手中,而这次来回,他们步行了15公里。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勇毅的身影。他们用热血和汗水一次次为抗震救灾"加油"。


(图2  武振坤所在的勇士突击队在灾区运送燃油)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从武振坤身上,我们看到87年后“飞夺泸定桥”伟大精神犹在,作为一名曾经的武警特战队员,退役后坚守初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当中,开展了“飞夺泸定桥式”救援。在党校教师的岗位上,他深入学习,入脑入心,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抗震救灾提供了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