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单位简介 >> 正文

单位简介

中共雅安市委党校始建于1955年1月,原名中共雅安地委党校。1956年下半年,西康省公安校、林校划归党校,党校在原西康省公安校校址办公。1957年8月,雅安地区商干校、农干校与地委党校合并。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地委党校受到波及,机构陷于瘫痪,先后停办并归入“五七”干校。1971年7月,地委决定恢复党校,调回在“五七”干校劳动的教职工,1973年重新建立党校,全区干训工作开始恢复。

1976年10月粉粹“四人帮”后,地委加强对地委党校的领导,在1983年9月的机构改革中,按照党校教育正规化和干部“四化”的要求,充实加强了校领导班子,将校党委改为校委。

2000年12月,雅安撤地设市,地委党校更名为中共雅安市委党校,2001年8月市委党校与市委讲师团合并,增设雅安市行政干部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体制。2003年1月,雅安行政干部学校更名为雅安行政学院。2004年4月,市委党校增设雅安社会主义学院,市委党校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员”管理体制。

2005年1月,市政府收回市委党校部分(办公地)土地使用权进行公开拍卖。雅安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将市委党校纳入雅安行政中心建设规划中。2013年6月,市委党校从雨城区建设路9号搬迁至雨城区正和路3号办公,至此,市委党校克服了8年过渡期的各种困难,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机构设置:

市委党校1955年1月建校后,于当年4月成立了党支部,6月经地委批准,成立了校党委,设办公室、组织科、教育科、总务科4个科室。1983年9月,根据地委《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意见》的有关规定,将地委党校党委改为校务委员会,设办公室、教务科、行政科、教研室4个科室。1984年6月,成立地委党校招生委员会及办公室。1985年7月,建立学校党总支。1987年2月,为适应党校培训工作中大量党务工作的需要,学校将校委制改为党委制。1987年5月,为加强雅安地区党校系统职称改革工作的领导,成立了“雅安地区党校系统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经地区职改办同意,成立了雅安地区党校系列中、初级职务评审委员会。

1991年6月,经地区工会批准,成立了地委党校工会委员会。1991年5月,经地委组织部同意建立“地区党校工作联络处”与“地区党校招生办公室”。1997年5月,成立地委党校纪律检查委员会。1998年,雅地直(1998)18号文,撤销地委党校总支部委员会,建立中共雅安地委党校机关委员会。1998年7月,雅地组干(1998)234号文,同意地委由党委制改为校委制。

2009年6月,雅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以雅编发(2009)57号文,确定市委党校为市委直属管理的正县级财政全拨款事业单位,职工人数编制为69名,领导职数为1正3副,其中设校长1名(市委领导兼任),常务副校长1名,副校长2名,教育长1名,纪委书记、机关党委书记按市委规定配备。核定内设14个科室:办公室、离退休人员管理科、总务科、财务科、工作联络办公室、教务科、电教科、学历管理科、科研科、哲学教研室、经济学教研室、科社教研室、党史党建教研室、法学教研室。

2021年3月,雅安市委办公室以雅委办〔2021〕26号文,确定市委党校为市委直属管理的事业单位,机构规格为正县级。设14个内设机构:办公室、财务资产科、后勤服务科、教务科、培训科、科研咨政科(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研究中心)、业务指导科、信息技术科、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室、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党史党建研究室(长征精神研究中心)、哲学教研室、法学教研室、经济学教研室。

主要职责:

中共雅安市委党校是市委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市委直属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举办经市委批准纳入组织部门调训计划的进修班、培训班、专题研讨班和师资培训班等各类主体班,根据年度干部调训计划,制定并实施年度主体班教学计划。

2.制定并实施市县统筹办学计划,完成一体办学县级党校的主体班培训任务、市委党校分校的重点班次培训任务。

3.根据教学资源和条件,承办各类专题研讨班。

4.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重点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科学研究,承担党委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

6.加强对下级党校的业务指导。

7.开展同国(境)内外有关机构和组织的合作与交流。

8.参与市委关于全市党校工作政策以及干部培训计划的制定工作。

9.承担市委讲师团日常工作。

10.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

11.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任务。